赖昌丰: 深圳日本儿童被刺死案:仇日情绪的社会危害与反思

近日,深圳发生的日本儿童被刺死案件震惊了中外社会。这起悲剧不仅让人们对个体行为感到愤慨,更让公众开始关注中国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仇日情绪。这种情绪背后,包含着对历史记忆的延续、政府宣传的作用,以及民众情绪的积累。仇日情绪的增长不仅威胁中日外交关系,更对中国社会的内部和谐、对外形象以及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危害。

中国的仇日情绪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,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惨痛记忆。数百万中国人死于战争,日本侵华所犯下的暴行深深刻在中国的历史记忆中。尽管这一时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,但这些记忆通过官方历史教育和集体纪念不断被强化,使得仇日情绪延续至今。

中共在执政过程中,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。通过学校教育、媒体宣传以及各种文化产品,战争中的历史创伤被反复强调,民族主义情绪不断被激发。尽管铭记历史本身是必要的,但长期的单一叙事,使得很多民众将历史创伤与当今的日本人民混为一谈,导致仇日情绪不断累积。

特别是中日关系中的领土争端(如钓鱼岛问题)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绪。官方和民间的强烈反应,使得一些人将日本作为中国发展的阻碍和潜在敌人,逐渐形成了对整个日本群体的不信任甚至敌视。

中国社会近年来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与社会不平等问题,民众在就业、房价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境不断积累。由于缺乏有效的渠道宣泄这些情绪,部分社会压力被转移到了外部对象上,特别是具有历史仇恨背景的日本。这种情绪转移使得部分民众在面对中日问题时,反应更加情绪化,甚至选择极端方式进行表达。

深圳日本儿童被刺死案件,是仇日情绪在极端个体行为中的具体表现。这种仇恨情绪的增长导致暴力事件的增加,社会的道德底线被挑战。在一个法治社会,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都应被严厉谴责,特别是针对无辜儿童的极端行为。这一事件暴露了社会中的仇恨情绪是如何促使个体失去理智,选择伤害无辜者的方式表达愤怒。

中国的仇日情绪对中日外交关系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。每次涉及历史问题或领土争端时,民间的仇日情绪往往成为冲突的催化剂。这种情绪不仅影响到两国政府间的谈判与合作,也导致两国民众之间的敌对情绪不断升温。深圳案件在日本引发了极大的恐慌和愤怒,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中日民间关系,并加深两国之间的隔阂。

仇日情绪的蔓延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造成了负面影响。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,正努力塑造和平、合作的国际形象。然而,仇日情绪的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暴力事件,无疑与这种形象背道而驰。尤其是像深圳案件这样涉及外国无辜者的暴力行为,可能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社会氛围和法治状况产生质疑,削弱中国的国际声誉。

仇日情绪不仅对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产生影响,也在国内社会中引发潜在的危机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仇日情绪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,并演变为一种集体情绪。这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对立,部分人群被极端情绪裹挟,失去了对事实的理性判断。长期的仇恨情绪会导致社会内部的撕裂,不仅影响民族团结,也可能诱发针对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类似情绪,威胁社会的整体和谐。

深圳日本儿童被刺死案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,它不仅是个体暴力行为的结果,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共党的洗脑仇恨教育下下,中国的下一代堪忧。社会道德的倒退与暴力事件增加,日益增长的仇日情绪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。

中国民主党党员 赖昌丰
2024年9月2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