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20世纪初期,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众支持和对抗国民党的过程中,强调集体力量和意识形态统一。1949年建国后,中国共产党逐渐巩固政权,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社会思想。20世纪50年代,先后开展了反右运动、三反五反等运动,镇压杀害异见分子。这些运动的目标之一就是打击与党的路线不符的声音,让言论变得更加一致。
1966年到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被认为是言论自由遭受极大打击的时期之一。文革时期,共产党通过发动群众运动,系统性地迫害持不同意见者。任何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左的言论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是死亡,公众被鼓励揭发和批评周围的亲友甚至检举揭发自己至亲。这种严厉的政治运动导致了极端的言论自我审查。
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,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。但在1989年,天安门事件标志着言论自由的再次收紧。这一事件表明,中共对大规模的抗议和言论不满极度警惕,随后的几年政府在媒体上加强了监管,对公共讨论进行严格控制。特别是四通桥事件和白纸革命后,国内舆论一边倒的给彭载舟和白纸革命参与者污名化,企图通过言论管制控制不同声音。
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,新的挑战出现了。互联网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、表达观点。为此,政府推出了网络审查和监管机制,称之为“防火长城”(Great Firewall)。这一网络屏障屏蔽了大量境外网站和信息,国内的网络内容则受到严格监管。微博等社交媒体虽然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讨论空间,但话题的敏感程度受到算法和人工审查的影响,很多言论在发表后迅速被删除。
近年来,中国引入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先进技术来增强对言论的管控。政府通过算法检测敏感词、分析用户行为,并加强数据监控。这些技术手段让网络审查更为高效,同时推动了“社会信用系统”等机制的建立,对“失信”人员进行制裁,进一步限制了言论的表达空间。
除了技术手段,中国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公众言论。2015年,《网络安全法》实施,明确了网络内容的管控责任,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过滤不良信息。近年来,《反分裂国家法》和《国家安全法》等法律的修订,也表明国家在维护“社会稳定”上对言论进行的更为严格的界定。
政府的言论控制也使得许多民众形成了自我审查的习惯。由于网络言论可能带来实际的法律后果,很多人选择不在公共平台上讨论敏感话题。自我审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,也进一步削弱了公开讨论的氛围。
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运动、法律监管、网络技术和社会氛围等多重手段,逐渐收紧了言论自由的空间。这种控制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变得更为有效和无形。中国人要想获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人权,唯一出路就是推翻中共暴政,建立一个由宪政,民主,自由框架下的中国。
中国民主党党员
尹莉
2024 .11 .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