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“海归”是无数中国家庭引以为傲的标签,是留洋学子镀金归来的象征。高学历、国际视野、语言流利、经验丰富,一度是国内市场趋之若鹜的“抢手货”。但时至今日,在中共的暴政统治下,“海归”似乎不再拥有光环,回国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而曲折。这条路上,满是落差、迷茫、焦虑与现实的撞击。
首先,在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形势下,就业市场对海归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。过去许多国有企业将海归视作稀缺资源,如今“海归不稀奇”已成共识。随着出国留学的普及,大量学生在国外完成学业后归国,海归供过于求,光环逐渐褪去。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下行、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,用人单位更加务实,不再被“洋文凭”所打动,而更看重实际经验与本土适应力。
而现实中,海归与国内职场之间常常存在“水土不服”。国外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、独立精神与多元包容,而国内职场强调服从共产党的领导、听党的话、懂得社会的人情世故,这种文化冲突常常让海归们无所适从。一些人不愿加班、不善处理上下级关系,不懂“办公室政治”,因此被标签为“不接地气”,难以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站稳脚跟。
此外,海归所期待的薪酬与实际落差巨大。在国外生活多年,海归往往习惯了较高的生活标准和收入预期。但回国之后,他们往往发现,国内岗位的起薪不仅不高,甚至还不如国内普通一本毕业生的待遇。许多人在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尴尬中徘徊:大企业要求经验,小企业给不起待遇,创业又面临政策不明、融资困难、市场不稳等重重障碍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变化也加重了海归的焦虑。近年来,政治风向趋于收紧,言论管控加强,海归原本带回的开放、自由、多元思维越来越显得“格格不入”。部分人甚至因在海外的学习、言论或社交背景而受到质疑,担心被贴上“境外势力”“不够红”的标签。这种无形的压力,让一部分海归宁愿选择留在国外“苟着”,也不愿贸然回国。
面对这一局面,海归个人需要做好心理建设,不应盲目迷信学历,而应结合自身优势,理性评估回国利弊,甚至考虑灵活发展、跨国工作、远程就业等多种可能。同时,社会也应摒弃对海归的刻板印象,营造更加包容、尊重多样性的环境,真正做到“用其所长”。
回望过去,留学代表了开放、进步与希望;而当下,在中共党魁习
近平 的领导下,中共对外开展“战狼外交”,满世界得罪人,四处树
敌。对内强制镇压和欺骗老百姓,致使经济发展缓慢,大量中小企
业倒闭,就业市场 萎靡不振,市场消费 严重不足的现状。海归们
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。未来如何,还需自己披荆斩棘,重新定义
“回国”的意义。不再是荣耀的归来,而是一场与现实的博弈与融。
中国民主党党员:刘东宁
2025年04月0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