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2日“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”现场党课

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.


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12:30,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军涛主持视频党课。

首先,王主席为新党员普及了“六四”失败的真正原因与中国民主化的现实动力。

“六四”运动已经过去三十六年,但它留给中国人的记忆依然深刻。今天,我们必须再次强调:“六四”的失败,根本原因不是学生激进,而是邓小平政权的武力镇压。

1989年,中国的大学生提出的是温和而理性的诉求:反对腐败,推动政治改革,追求更公正的社会秩序。他们没有号召推翻政府,而是希望国家能在和平中实现变革。然而,中共却用坦克和子弹回应了青年一代的良知。这不是中国民主的失败,而是专制的暴力粉碎了人民的希望。

邓小平,是历史的罪人。 他一手制造了“六四”的血腥镇压,也让中国错过了融入世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机会。

苏联、东欧、台湾、南韩先后走上民主之路,唯独中国,在镇压之后走向了更加集权的独裁体制。

很多人怀念八十年代,称那是理想主义的年代,今天的人则更现实、更“自私”。但从世界民主化的历史来看,真正推动体制转型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具体利益的驱动。英国的民主化是贵族为捍卫自身利益而限制王权,台湾的转型也离不开本土政、经菁英的参与与推动。

今天的中国,民主的动力依然存在。不满不仅来自普通百姓,更来自体制内的官僚、商界、学界,他们清楚地知道:在一个越来越极权的政权之下,没有人是安全的。

我们不能再等待奇迹,我们要主动创造历史。中国民主党一贯主张:团结一切对独裁不满的力量,利用“六四”纪念的机会传播民主理念,唤醒更多国人对自由、人权与法治的认同,推动中国和平转型,实现宪政民主。

我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,我们是未来的塑造者。

接下来由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主席余厚强主持现场党课,并宣布正式启动“六四事件”三十六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划工作。

初步计划包括组织观赏“六四”纪录片、专题座谈会、公开倡议声明及街头纪念行动等。活动将聚焦历史回顾、现实反思与对未来中国民主转型的展望。

余主席对“六四”的历史地位、中国社会三十余年的政治走向,以及民主党的责任与使命进行了系统阐述。

“六四”不仅是一场学生运动,更是一场全国性的觉醒。经过十年改革开放,中国社会思想空前活跃,知识分子、普通市民、党内改革派形成了对自由、人权、新闻开放和多党制的广泛共识。胡耀邦的去世成为引爆点,全国民众走上街头,表达对民主中国的期望。

然而,1989年6月4日清晨,人民的呼声被坦克和枪声压制。军队开进北京,用武力镇压民众,这不仅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,更标志着中国彻底错过和平转型的历史窗口。这一血腥事件成为中国当代政治发展的分水岭。

三十六年来,中国没有朝着开放和文明前进,反而滑入更加封闭与极权的深渊。特别是近年来,在中共高压统治下,言论空间不断收窄,新闻审查常态化,司法独立荡然无存,社会阶层固化,青年一代普遍焦虑、躺平、逃离,形成一股沉重的时代悲观情绪。

在经济方面,中国曾凭借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融入全球体系,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压榨劳工、牺牲环境与权利的基础上。当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中国的制度本质时,越来越多的资本选择撤离,“中国模式”逐渐失去吸引力。

中国民主党的成立与存在,就是为了回应“六四”的历史责任。我们不能遗忘,也不能沉默。每一次纪念,都是一次守护真相的宣言;每一次发声,都是对自由未来的坚守。即便现实艰难,我们仍有信念:真相不会永远被掩埋,民主之路终将重启。

中国民主党将继续承担历史使命,联合海内外有志之士,一同为中国的民主进程贡献力量。

参加现场党课的党员:余厚强、赖昌丰、杨诺、徐真言、孙璐、刘玒燕、霍华、翁珠、杨松、姜峻巍、陈立、刘东宁、路伟、赵英、林斌清、李秋平、张科、陈凤霞、孟祥龙、纪宏喜;参加现场党课候补党员:宋雨晗、任洪钰、王程、侯世军、肖井翠;参加视频党课的党员:王军涛、章铭荣、马小杰、冯美玲、黄妤丽、刘岩、刘建辉、张燕、陈传文、李正煕、林翔、陶文颖、周丹丹、吴晓芸、刘家勇、徐立峰、邵立瑞、何群、林新、王敬娜、朱口天、于宏玲、陈秀清、赵朋、程平枕、许征、王旭、翟寥高、贺钟敏、陈晓芳、庄丹丽、付伟舟、喜琨;参加视频党课候补党员:赵瑜红、Jiang wen、甘露坪、甘兆炜、张纬经

编辑 孙璐

摄影 陈立 赵英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