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研药退出中国:一场以“人民”名义进行的医疗灾难

近日,随着多家国际药企陆续宣布停止向中国供应原研药(即首创研发、临床验证、专利保护的创新药物),中国重症患者、慢性病人、罕见病群体正陷入前所未有的“断药”危机。而这一切,正是中共政府在推行所谓“医保控费”与“带量采购”政策下的必然结果。
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市场调整,也不是药企“逐利”的结果,而是一场以国家意志强力干预医疗市场、以牺牲患者利益换取所谓财政“节约”的政治操控,是一场披着“人民利益”外衣的国家级医疗灾难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原研药为何退出?背后的“红色压力”不容忽视
表面上,中共将原研药的退出归咎于“药企不愿降价”,实则却是通过强制性“带量采购”手段,设定药品必须大幅降价才能进入医保目录。在这一制度下,外企不仅面临巨额利润缩水,还要承担供应量无法保障的风险,更甚者,知识产
权保护几乎名存实亡。面对这样的制度环境,选择“退出”并非企业的主动选择,而是对中共主导下扭曲市场环境的被动应对。
与此同时,国家医保局及中共宣传体系迅速推送“国产仿制药完全可以替代原研药”的说法,试图将这一政策失败包装为“民族医药产业胜利”,这是对科学的亵渎,也是对患者的蔑视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仿制药替代?掩盖不了现实中的治疗困境
现实远比新闻稿更冷酷。大量临床反馈显示,许多仿制药虽成分相似,却在疗效、安全性、副作用控制等方面远不如原研药,尤其在治疗癌症、罕见病、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,替代药无法有效起到延续生命的作用。
患者无法获得原研药,只能依赖国产仿制品;医生即使知晓疗效不佳,也无权自由开具进口药品处方;医院甚至在行政干预下禁止采购“未中标”的外资药品。中国医疗体系仿佛倒退回计划经济时代,一切以“文件精神”为准,生命与治疗被弃之不顾。
一位罹患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在接受采访时痛哭:“原本一个月注射一次就能稳定病情,现在用了国产药后,全身抽搐、视力模糊,连医生也只能无奈地摇头说‘没有办法’。”这就是仿制药“替代”的现实,是成千上万家庭正在经历的日常噩梦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政策决策背后的政治逻辑:政绩高于人命
为何中共能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仍推行这一政策?答案只有一个:政治利益优先。“医保支出下降”、“仿制药使用率提高”、“自主可控药品占比提升”——这些看起来“合理”的报表数字,是政绩的来源,是官员升迁的资本,却丝毫无关百姓是否真正用上了好药、有了更好的医疗体验。
中共的医疗政策,从未真正围绕“人”为核心,而是围绕“稳定”与“可控”的统治逻辑进行设计。在这一逻辑中,患者只是可以被牺牲的对象,舆论只要维稳即可,生命是否延续,并不重要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国家垄断之下,百姓只能吞下苦果
这不是单一事件,而是中国体制性问题的缩影。在中共统治下,国家垄断医疗资源、管控药品准入、打压独立药企和医生声音。个体没有医疗自主权,医院没有采购自由,医生没有治疗空间,患者没有选择权。
原研药的退出,只是“中央统一部署”的延伸。它与封锁互联网一样,与封杀舆论一样,与限制宗教、异见和海外联系一样,都是中共为了维系极权统治而不断收紧控制的体现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结语:向制度性冷漠说“不”
一个连“用好药”的权利都无法保障的政权,谈何“以人民为中心”?一个将救命变成政治工具的制度,何来“人民健康共同体”?我们不该、也不能再沉默。面对这样的制度性压迫与冷漠,我们必须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医药领域的人权危机;必须为国内无数正在挣扎中的病患发声;必须揭露中共用“价格谈判”包装出来的杀人政策。原研药的退出,不仅是一剂药的告别,更是对整个民族健康权的警示。我们不能让“政策成功”的谎言掩盖“百姓死亡”的真相。
中国民主党党员
王敬娜
2025年4月24日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